糖心直播在线播放:糖心破解的破解方法-上海随申兑政策超市测评:有利于小企业,但恐不能去中介化

频道:商业 日期: 浏览:1

5月,上海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“十大攻坚突破任务”发布,“优化惠企政策服务”位列其一。其旨在“提升政策触达和申兑便利”,实质是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信息传递问题。

解决惠企政策信息传递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?哪些能解决,哪些是难点?本文以随申兑平台为切入点,基于对部分区相关管理人员的访谈,评析这一政策实践。

惠企政策服务基础在于信息传递

2017年以来,在世界银行“Doing Business”营商环境评估排名和国务院“放管服”改革的促动下,上海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基本政务服务取得很大成效,政府办事效率显著提高,“一网通办”等数字政务平台收获好评。澎湃研究所2023、2024年的营商环境企业问卷调研结果都表明,基本政务服务是企业最满意的领域之一。

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,除了基本的政务办事服务,惠企政策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。

2023年调查显示,在未申报到惠企政策扶持的企业中,48%是因为从事产业没有扶持政策,31%认为申请太麻烦、门槛高,21%是因为不了解。而2024年调查发现,在政策宣传和政策有效性维度,小微企业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大企业,说明产业政策的获取、了解和使用仍存在门槛和成本,不利于市场上偏弱势的小企业。“政策解读用大白话,企业能轻松搞懂才有用。”在澎湃研究所2025年初有关上海营商环境的企业问卷调查里,一家民营企业留言。

这不是新现象,也非个别地方的难题。近些年,惠企政策面广、项目多,出台后的政策是否能及时、顺畅、有效地传递至企业,或者企业能否便捷获取惠企政策,并相对准确理解、使用,已成为城市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的一个重点。营商环境的内容之一在惠企政策服务,而惠企政策服务的基础在于政策信息传递。

按照上海营商环境8.0版方案等公开资料的描述,结合研究所研究员的调研,上海惠企政策服务,特别是在政策信息传递方面优化的举措,正在瞄准“找得到”“看得懂”“用得好”三个目标,已经展开7项举措。其中不难看出,“随申兑平台”是核心——许多举措需要依赖或搭载于平台来实现,“找得到”是政策服务的前提。

上海惠企政策服务,特别是政策信息传递优化的7项举措。(周燕玲整理)

随申兑“政策超市”:实现惠企政策统一归集、逐项拆解

附属于“一网通办”的上海随申兑平台,于2024年开始逐步上线升级,截至2025年6月已基本汇集、梳理、分解了所有上海市级各部门和大部分区级处于存续期的惠企政策。其实现步骤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:

上海随申兑平台。周燕玲于2025年7月4日从随申兑官网截屏。

第一,统一归集。随申兑平台的首要目标是要解决企业政策难找问题,“不知道政策在哪里,分散在各个部门,查找成本也比较高”。在政务公开基础上,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各部门,归集了所有散落在不同的部门的政策,并筛选出其中的惠企政策。目前已实现2021年至今的存量政策,和新产生的政策的归集。

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7月4日的查询,平台已汇集全市(市级和区级)2062个惠企政策项目,其中处于“申报期内”和“即将开始”的项目977个,其中市级的310个。

市级310个项目中,市税务局的惠企政策项目最多,为96个,其次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50个,其他部门如商委、人保局、经信委、发改委、科委、住建委、交通委、农委等均有10-20个惠企政策项目。

第二,政策分类。惠企政策主要分为6类,即资金扶持、融资贴息、税费减免、人才政策、资质荣誉、稳岗就业(部分政策可能同时属于其中几类)。其中资金扶持政策占绝对多数——这也符合公众对惠企政策的简单理解。

例如前述977个有效惠企政策项目中,涉及资金扶持有700项,占72%,其次为稳岗就业、税费减免、人才政策,分别占15%、13%、12%。

第三,政策拆读、解释。按“谁起草谁负责”原则,由各专业部门对这个政策进行相应的拆解,比如画出“政策图谱”(缘起哪里,资金来源是什么),以及把政策文件拆解成一个或若干可以申报的项目,并进行“政策画像”,提炼“干货”,包括申报方式、支持标准、申报条件、申报材料、联系方式等。将“简单的、定性的描述”,转化为“直观、客观甚至定量的描述”,把一个从政策从“可看”转化为“可办”。

第四,政策兑现。政策兑现主要有两种方式,一是免申即享,二是通过申报平台或线下,进行资金或者政策兑付。

上海随申兑平台的免申即享专区,列举相关数据。周燕玲于2025年7月4日从随申兑官网截屏。

随申兑平台设“免申即享”专区。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7月4日的查询,已有486个事项纳入,并有“直接兑付”“一键确认”“一码通享”三种免申类型。上海市级的事项45个,首页显示有“上海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”“户籍证明开具”“企业出口信用报销服务申请”等。

第五,精准推送。除了便于企业找政策,随申兑平台还主动向企业推送政策。企业实名创建账号登录后,可以看到其专属网页,其中包括一些平台通过数据模型智能筛选后,认为可能适合该企业的若干政策。这一“点对点提醒”方式增加了企业获取政策的便捷性。

多地探索“政策超市”:在线申兑为亮点,数据打通难

上海随申兑平台已经在推进更多惠企政策的数字化申报、办理,而闵行区在实现政策申兑的数字化、透明化、全流程管理方面更进了一步。

2024年,闵行区“闵企连廊”平台设立,现已与随申兑平台对接。除了与随申兑类似的政策汇集、提炼“干货”的功能外,“闵企连廊”还着重优化线上政策兑现环境。首先,该平台可实现闵行区几乎所有惠企政策的线上材料申报(个别须线下答辩的);其次,利用已有的企业法人库、电子证照库数据,实现企业的基本信息的预填、预提交;再次,从申报到兑付,全流程透明化,进度可查,从而避免可能的“暗箱”操作,体现公平和透明。

事实上,“政策超市”实践上,上海并非首创或领先。疫情期间,杭州、深圳因防疫而加强线上政务,成为创办惠企“政策超市”的推动器。2020年3月,杭州“亲清在线”平台上线。截至7月4日,杭州“亲清在线”累计上线政策9307条,兑付政策资金1136亿元,服务企业近63万家、员工240万人。

杭州亲清在线政策平台,列举相关数据。周燕玲于2025年7月4日从该官网截屏。

2020年3月,深圳上线了“深i企”,作为“政策一站通、诉求一键提、业务一窗办、服务一网汇”的“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”,截至2024年12月,“深i企”平台累计注册商事主体(法人)已达347.55万家,平均月度活跃用户27.5万,全市上市企业、小巨人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的注册率100%覆盖。2023年底,深圳龙华区还推出“政策AI计算器”,成为国内首个利用“大数据+AI算法”打造政策服务平台。

不难发现,“在线申兑”是三个较领先的“政策超市”的共通点。而难点在于,政策超市平台能否得到政府大量企业数据的支撑,各部门的数据是否得以共享、融合——这是政策超市的流程分析、政策计算和目标企业画像等预想功能的前提。

事实上,由于部门职能分割产生的“数据烟囱”和数据壁垒,一直是数字化治理的固有阻碍。但不分享数据的“数据烟囱”是受法律保护的。要实现数据共享,需要改变现有的一些制度安排[3]。

随申兑平台惠企政策恐不能“去中介化”

上海随申兑平台有利于在市场中处于弱势、对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,可为更透明、公平的政策申报提供基础。

据澎湃研究所最近对420家企业和服务机构的问卷调查,有过申请上海市惠企政策经历的企业中,74%都知晓并使用过随申兑平台。对该平台的评价中,“语言好懂、信息明晰”的分值最高。但这一平台还需在使用中不断打磨、完善。

例如,加强随申兑平台的政策归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。6月上海已发布《2025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》。但该平台截至7月4日未见该政策文件,但有收录2023、2024年的。

同时,随申兑平台的优势还不明显。据上述问卷调查,在13%知晓但选择不使用随申兑平台的企业中,相对较多人的原因是“与常用的其他渠道没有明显优势”。“比其他平台或渠道有明显优势”也是对随申兑平台的评价中分值最低的。一位服务机构负责人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,上海此前也有过几个统一汇集政策的类似平台,但易混淆,对新平台新意感到困惑。

另外,业内对“免申即享”的期待还未实现,虽然已有一些政策实现“无须企业办理即可享受”,但项目“还不够多”,特别是“有含金量的”。这可能也与上海惠企政策真正普惠性的较少,较多仍须进行筛选、选拔有关。

此外,上述提及的政策申兑的数字化、线上全流程管理,数据壁垒的打通共享,均是上海随申兑平台尚待达成的目标。上海庞杂的惠企政策体系、尚在打造过程中的服务平台,以及高度筛选性的政策定位,使得惠企政策体系其实需要一个政策服务市场、产业来协助其运作,“去中介化”的意图并不一定能实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城市因集聚而诞生。

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、人居环境、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。

澎湃城市观察,聚焦公共政策,回应公众关切,探讨城市议题